邱思敏,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后在NeriHu担任产品设计师2年半,今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VALSFER: 你认为你的童年经历和选择设计行业有没有关系?为什么最初选择学设计特别是工业设计?
邱思敏:我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一直学画画。学画画的时候,经常能听到“中国美术学院”这几个字,心里特别崇敬。报考的时候,选择了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其实当时也不是特别清楚这俩专业,但家里人很支持我的决定。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研究中思考设计的整体性
VALSFER: 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留学想法?为什么会选择留学?
邱思敏:大二的时候,我们班有个老师从英国回来,感觉他整个教学状态和其他老师很不一样,这让我萌生了到国外学习设计的想法。后来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国外设计师的作品,记得当时RCA(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几个作品震惊到了我,国外学校的学生居然可以做这么先锋的设计。也了解到,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大师都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特别活跃,所以自己也很向往去欧洲留学。我希望通过留学的这段经历来提高对设计的理解。
VALSFER: 申请留学的时候,是如何选择国家、学校和专业的?你为了留学做了哪些准备?申请过程中的最大挑战/困难是什么?
邱思敏:大三大四的时候,我主要在准备作品集和了解学校。本科毕业之后,我在工作了一年,了解了国内设计圈的情况之后,以一个有工作经验的身份出国留学。因为向往英国传递出来的文化,喜欢的皇家艺术学院在英国伦敦,而且确定要读产品设计,所以就做了申请。期间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此前有想过去日本和德国,甚至专门报名了德语班,但发现一门语言是无法速成的,无奈放弃。后来还花了些时间学英语,除了雅思考试之外,工业设计领域的专业词汇也需要学习。
VALSFER: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你认为他们看中候选学生最重要特质有哪些?您还申请其他学校了吗?
邱思敏:我当时不是很了解,后来慢慢总结出,除了基本的技能和表达之外,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非常注重你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研究能力。学校希望经过两年的时间,不是培养出一个适合工作的员工,而是可以在这方面做研究的专家。我也认为在本科阶段更多地进行了技能训练,觉得自己需要思维上的提升才申请留学。
除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之外,我还申请了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偏向学术研究不同的是,我觉得圣马丁更商业,比如学校会吸引类似于无印良品这样的企业进校与学生合作,来让学生了解企业,提升工作能力,这样的活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特别少。
VALSFER: 谈谈在国内与在国外学习设计过程中,你感受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认为国外的设计教育和国内设计教育有什么不同之处?
邱思敏:现在回忆起来,相比于国外学校,国内学校的硬件资源还是很有限。一方面是学术交流,留学期间,你可以在本校或者邻校听到一些优秀设计师的讲座;另一方面是固定的或者不固定的艺术设计展览特别多,质量也很高。但从近几年我参加的上海展览来看,国内的情况在逐渐变好。
教育方式当然也存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啦!但是我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学校以授课型为主,多为技能培训,学生也在等待老师下命令。而国外的研究生学习对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要求特别高,因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属于研究型学校,课程很少,你需要清楚自己项目需要的支持,并主动联系教授。
VALSFER: 留学期间,学习环境和学习节奏是怎样的呢?
邱思敏:我们在学校的老校区,校区只有两幢楼,一幢是设计学院,一幢是人文学院。学校里每个专业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室,我们是在8楼,我们学生也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桌子上面搭一个两三层的书架,你用来放研究材料。我一般从早上9点左右到工作室一直待到半夜,这是非常好的互相学习的机会,身边的同学有学电子的、有学工程的,RCA的价值就体现在把全世界的牛人聚集到一起而提供平台。
平时几乎没有课,是在做研究,有时候会和导师聊一聊。我们毕业设计第二年开始,第一年基本会做一些课题,有的做一个星期,有的做几个月。有的时候,你还会看到一个学生花两年的时间做同一个项目,而两年后的设计作品让你相当惊艳。
VALSFER: 能跟我们分享一个,你在学校期间,觉得印象比较深刻设计项目吗?
邱思敏:我想说说我做的第一个项目,对我的设计认知影响蛮大的。当时老师让我们表达“瞬间”,我就画了草图,还画了很多种方案。一周后见导师的时候,我发现,其他小伙伴的东西居然已经做出来了,虽说都是些试验品,而我却只带了一些图纸去。我在表达我想做一个灯的时候,老师反问我为什么在没有想好使用材料的情况下,先把造型画好了。被告知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是错误的时候,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后来我开始尝试着从材料出发思考设计,炒菜时获得灵感,火灼烧金属后留下的色泽有一定的装饰性,还拿着十几种金属做了实验,最后形成的作品非常完整也很受认可。这个项目之后,我开始思考工业设计设计的定义,并认识到造型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需要补充的是,其实身边很多亚洲留学生刚进入RCA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VALSFER: 除了学习之外,能谈谈你在国外的生活吗?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邱思敏:留学期间我基本是全身心扑在学习上的。每天晚上我会准备好第二天的饭菜,分成一盒中饭,一盒晚饭,带到学校去吃,有时候会订一个披萨吃。身边的欧洲同学比较喜欢吃吐司和啃胡萝卜,哈哈。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在英国的马路上一旦听到有警车或者救护车的警笛声所有车辆迅速让出一条通道,要知道伦敦的马路宽度不到国内马路的三分之一。另一个是我的超市推车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朋友的头,孩子妈妈没有骂我,反而礼貌地让我不要担心,然后过去安慰哭着的女儿。从这两件事中,我感受到了英国人的素养。
如恩设计研究室:在工作中重新认识“产品设计师”
VALSFER: 你毕业以后去了哪些公司?在每个公司里的岗位职责是什么?
邱思敏:我本科之后先工作了一年,然后才出国留学,当时的公司是杭州飞鱼工业设计。初衷是想利用这一年,了解最接地气的工业设计。实际到了公司后,我负责了一个传统文化开发的项目,担任项目经理和主创设计师,一年时间里也把项目做得有了些起色。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利用假期到伦敦Samuel Wilkinson工业设计公司做了实习,出一些设计概念和小比例的设计模型,比如桌子、柜子等等。前后去过两次,差不多实习了半年。
留学回国后,我在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担任产品设计师,工作了两年半,今年刚刚出来自己开工作室。
VALSFER: 能讲讲你回国后为什么会选择加入如恩?你觉得如恩看中申请者的哪些特质?
邱思敏:看重如恩,因为它结合了建筑、室内、产品和平面设计,是国内非常好的一个平台。之前我就了解到,它有跟欧洲的一些品牌合作,刚好我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偏向于欧洲。而且它最有名的室内设计,比如定制家具开发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当时面试我的有三个人,一个总经理一个总监和一位产品设计师,他们应该是觉得我的思维方式和状态比较符合吧。
VALSFER: 在如恩工作主要做哪些事情呢?工作感受怎么样?简单描述下在日常工作的一天是什么样的?
邱思敏:我在如恩主要做产品设计,会与室内设计师合作,像如恩案子里一些定制的可活动家具、灯具等都是我们团队开发的。如恩的客户以酒店、餐厅居多,我们经常是,做出几款灯之后,几百间客房都同一规格,这样也降低了开发成本。在团队工作中,如果你是项目的负责人,那么还需要后续与工厂方的跟进沟通。
感受就是,当看到自己做的产品、品牌发布的时候,很有成就感。再有,比如参与了一些餐厅室内的案子,之后在这家餐厅里吃饭时,会觉得很有意思,像是身处自己的作品里。
至于日常工作的一天,视手中项目的情况,会不一样。一般来说,上班后会先整理一下前几天没有解决的案子,和总监讨论一下方案,包括方案的想法和执行等。然后会做一些模型、设计等,有时候还需要我们去工地看一些项目。
VALSFER: 可以分享一个在如恩时感触很深的项目吗?
邱思敏:有一个酒店的项目,我到如恩时这个项目就启动了,做了两年半的时间,我离开如恩时这个项目基本完成,预计今年夏天开业。酒店项目中,我们也是和室内设计搭配,做产品设计,比如桌椅灯具的造型等等。其实这种室内建筑项目很锻炼设计师的,你每天会和酒店方、工厂方混在一起,项目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作为设计师,我们希望设计被很好地落地和呈现,但现实却落差很大,酒店方、工厂方都有自己的立场,设计本身有时候也不是他们的关注点,这就需要设计师有极强的沟通技巧。
VALSFER: 在如恩工作了两年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今年为什么会想离开如恩?
邱思敏:之前是学术状态,在如恩的两年半是职业产品设计师的状态。工作期间会接触到一些很好的国际品牌,知道他们的强项,也了解了他们的需求。跟着几个大项目走下来,我在管理项目、与不同角色沟通上,得到了特别大的锻炼。再有,我之前一直认为产品设计师的目光知识局限在产品上,工作后发现,产品离不开空间,要从更大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我今年离开的如恩,这几年通过看展,与客户接触,我发现上海乃至中国的大环境在慢慢变好,客户们也对设计非常看重,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VALSFER:了解到你目前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未来有什么规划?
邱思敏:是的,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合伙人是我的双胞胎弟弟。我弟弟在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毕业后,回国做了三年品牌设计。因此工作室里,我负责产品设计,他负责品牌设计,也会做一些设计研发。我们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当下中国整体环境很好,企业也在慢慢地认识到涉及的重要性,我们希望通过与客户一起合作努力,花五到十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在国际舞台上有位置的中国本土品牌。这些优质客户我们会选择长期合作,从初期产品构架开始介入,助其作出一整套产品设计,后面的打样和量产我们也会跟进。当然,现在有些国内的客户也不愿意为了设计花大价钱,我们一般采取从小合作出发,逐步扩大的办法。先让其了解设计的好处,客户看到设计的回报后,往往就会增加设计研发投入,发展长期合作。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很纯粹的,是饱含个人情感在里面的,欣赏我作品的时候希望能够解读作品的内涵或故事。而对于我自己,我觉得我是一个偏向研究型设计师,喜欢材料研究和流程开发,这也感谢RCA带给我的影响。”
文/宋婉宁
图/邱思敏
本内容由VALSFER团队原创,版权归属于上海告子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侵权必究。商业用途、投稿或者合作,请联系我们。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