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VALSFER

​未艾设

Design that trends.

  • Writer's pictureValsfer

「设计专访」从哈佛到谷歌再到Rokid,这位牛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姜公略,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Google担任交互设计师,现居美国硅谷担任Rokid产品研发负责人。


图:设计师姜公略
图:设计师姜公略

VALSFER:你觉得你的童年经历和设计行业有关系吗?为什么最初会选择学工业设计?

姜公略:小时候我就喜欢趴在窗台上画过往的小汽车,而且痴迷于汽车的造型,觉得车灯、车窗、车身都有着自己的匹配原则。可以说,当时只要看到车窗一角或者车身曲线,我就大概能断定是什么品牌和型号。除此之外我还非常喜欢计算机。妈妈在大学教计算机,从小耳濡目染,接触了一些编程的基础知识。到高中的时候喜欢做网站,用ActionScript做Flash动画。

这些应该就算是工业设计的萌芽吧,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航工业设计系,发现自己很喜欢、也很适合这个专业,后来被保送到浙大读了设计硕士。这期间完成了一些设计作品,也获得了一些国际奖项。


2年哈佛:不一样的设计体验 


VALSFER:为什么会选择出国留学?留学申请时,如何选择国家、学校、专业的?

姜公略:2010年出国留学。国内的几年学习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想要获得很大的提升、解决一些设计问题,都需要经常去国外的网站搜集信息,向国外的一些高手学习,所以后来就想一定要到国外去学习和体验。

对于留学国家的选择,当时考虑到美国的科技互联网比较发达,自己又是学设计的理工生,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美国的综合类院校。其实自己心中对哈佛有着一直以来的向往,就申请了哈佛。


VALSFER:哈佛作为世界顶级学府,你认为他们看中候选学生最重要的特质有哪些?

姜公略:哈佛等综合类院校比较看重四点,一是学习成绩GPA;二是综合能力,比如设计获奖、举办活动等;三是表达沟通能力,会有一个视频面试;四是英语能力,比如托福、GRE的成绩。   

在国内的时候,英语对我来说就一直是个老大难,我一学英语就犯困,每次学一会儿英语就要去做会儿设计提提神。后来,我报了个全日制的英语补习班,逼着自己学英语,前前后后托福总共考了五次,才考到自己满意的成绩。


VALSFER:在国内和国外的设计学习中,你觉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在校期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项目?

姜公略:国外的设计教育偏向于项目实践,通过做出具体的东西来学习设计,国内的设计教育偏向于理论和概念,很多时候是交一张概念图就结束了一个项目。

在哈佛的4个学期里,我每个学期都会做4-5个项目。比如有一次的话题是,“利用光技术做一些比较有趣的设计”。联想到画画中的调色,我就用LED技术,做了一个系列的灯。每个灯都是不同的、单独的颜色,把几个灯合在一起,就能配出想要的颜色。但几个灯融合到一起时,你需要告诉别人你的颜色,还要知道别人是什么颜色的,当时为此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当时在哈佛读书很挺“玩命”的,不由自主地想把东西做得完美,也想在有限的两年学习中做更多的事情。那时候经常就睡两三个小时,而且身边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


图:姜公略设计的产品InfiniteUSB,产品登上了Kickstarter,1个月内筹集25万美金
图:姜公略设计的产品InfiniteUSB,产品登上了Kickstarter,1个月内筹集25万美金

VALSFER:了解到你在MIT也有一段学习体验,与哈佛的学习有什么不同吗?

姜公略: 哈佛与MIT距离很近,又能互相修学分,所以在哈佛的第二年,我就在MIT选了两门课。

两所学校体验下来,我发现环境有所不同。相比于哈佛,MIT更注重概念的提出,而且MIT里的人都是不同专业背景的,除了学设计的,还有学技术的,学心理学的等等。而哈佛的设计学院里基本都是设计师,包括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建筑设计、图案设计等等。

我个人还是希望做一些脚踏实地、有使用价值、能推向市场的东西。但我觉得,做设计需要了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去注入新鲜的东西,才有生机和活力。


VALSFER: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之外,做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姜公略:商业上的体会比较深,因为不论是工业设计还是交互设计,都与商业结合得十分紧密,我不赞成设计师单纯地只做设计。设计师是夹在三个需求方之间的,一是从公司角度的商业需求,二是从技术角度的工程师是否能满足,三是为用户带来愉悦感和价值。设计师只有对三个方向都有所涉猎,才能平衡各方的力量,做出来更好的设计。

我当时就结实了一帮商学院的朋友,迷上了创业,和几个朋友一起创立了哈佛创业协会,在徐小平老师举办的第一届北美创业大赛上获了奖,还真正做了一次送餐的实体创业“筷道”,我很满意其三方赢利的商业模式。当时每天都会有120份左右的订单量,相比于哈佛400名中国学生,是个不小的比例。后来毕业在即,我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去Google做设计师,所以不得不忍痛关闭了服务。


VALSFER:能谈谈国外的留学生活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姜公略:出国留学是一种视野的开拓,我也确实在哈佛大开眼界。记得当时宿舍筒子楼里都是金牌、冠军、状元的获得者。我去了以后,有个人买了一台电子钢琴,整个宿舍楼所有人都去上面露了一手,都是很高水准的,而且这些人都不是音乐系的,当时只有我一个人不会弹。还好我后来发现我乒乓球打得比他们都好,就赢得了一些尊重。

现在,我有时候会弹弹钢琴,因为3年前听到了一段非常美妙的钢琴弹奏,有一种上帝在跟我对话的感觉,非常喜欢。于是就尝试着学习弹奏这位钢琴家的曲子,感觉是一种享受、陶醉和放松。



图:姜公略实现童年钢琴梦,登台演奏Ludovico Einaudi的曲子
图:姜公略实现童年钢琴梦,登台演奏Ludovico Einaudi的曲子

4年Google +1年Rokid


VALSFER:哈佛毕业之后为什么选择去Google?在Google担任什么岗位?

姜公略:选择Google的意向是很明确的。因为,考虑到自己很喜欢互联网、前沿科技、交互设计,与此同时也认同Google的企业文化,欣赏Google的产品,就到了Google。当时我也考虑过Apple,但Apple的工业设计部一直都是十几个人,基本不招新。

我在Google工作了4年,最初的两年,我在AdWords担任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也是Google最大、最早的广告平台和利润来源。两年后,我升了一级,并申请调整到了Making & Science,一个比较小的团队,但可以动手做东西,做的东西也与科技相关,很有意思。


VALSFER:你觉得Google比较看重求职者的哪些特质?

姜公略:感觉Google看重的要素,和哈佛很像。一是综合素质,提供本科和硕士的GPA;二是综合能力,学业之外的事情你做得是否出色;三是是否适合Google的工程师文化,我当时讲了一些项目经历;四是口语表达(尤其是对中国人),原本口语就不错的我在国内进行了专门的口语培训,50%美国学生50%国际学生的哈佛也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练习口语的环境。


VALSFER: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在Google日常工作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的吗?

姜公略:每天10点多上班,先看看邮件,然后做一些之前没有完成的设计,以APP画面设计为主,此外每天还有不少会议。当时我们调侃,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开会,工程师的工作就是写代码,设计师既要做设计,又要开会。在Google会偶尔自愿加班,大部分工作是在工作时间内完成的,Google的文化还是比较反对加班的。


图:IXDC工作坊
图:IXDC工作坊

VALSFER:能分享一下在Google时印象深刻的设计项目吗?

姜公略:2013年,我参加了Material Design(Google于2014年推出,多个设计师共同完成)的设计。最后看到服务了4000万的用户时,心里很满足。

后来在Making & Science团队,我们做了一个App叫做“科学日志”(Science Journal),主要是帮助十到十七岁的青少年学生在手机上做科学实验。

去年8月离开Google前,我们进行了一个日全食的项目,与伯克利的多宇宙团队合作完成。当时日全食横跨美国全境,采用飞机跟踪拍摄很不现实。所以我们当时在日全食的路线上,安排了足够多的摄影师,并邀请爱好者将拍摄的日全食照片上传网站,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图片进行融合,形成影片,相当于一架飞机沿着轨道飞行的全程,从两分钟扩展到了三个多小时,影片最后给了伯克利的研究所。



图:姜公略在IXDC大会上做Keynote演讲
图:姜公略在IXDC大会上做Keynote演讲

VALSFER:1年前为什么会选择从Google离职,来到现在的Rokid?

姜公略:我最初的想法是在Google学习锻炼1-2年后,自己去创业,只是2年后想法和机会都不成熟,就只是换了组。到了第4年,我觉得有必要跳出Google,去体验不同的大环境。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外企是一个非常好的起步平台,它帮助你学习。但你学习历练了几年之后,这些公司却很难会给你足够大的舞台,让你独当一面。

来到Rokid,是因为与创始人有着十几年的交情,与团队中的很多人也都是好朋友,而且Rokid也在实实在在地做产品,设计方式和产品我都很喜欢,也给我提供了足够大的舞台。所以去年加入Rokid,担任其首席设计师,也是美国产品研发团队负责人。Rokid目前主要开发AI机器人及AR产品,并且希望开发的AR眼镜更适合于人的面部轮廓,其理念也是让产品更加融入人与自然。


图:在Rokid美国团队研发了AI狼人杀和国服第一狼王JY,姜公略在其宣传活动上
图:在Rokid美国团队研发了AI狼人杀和国服第一狼王JY,姜公略在其宣传活动上

 
姜公略认为,“设计和其他学科一样,往深了探索,都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其实就是人性,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对于设计学习,他认为,选择自己适合的东西比较重要。如果你觉得做设计很愉悦,那就一直做下去,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可否认的是,设计是一个很朝阳的学科,人工智能时代,设计被代替的可能性较低,因为设计师提供的是创意,但这也需要设计师不断学习,提升全面思考的能力。




文/宋婉宁

图/姜公略

* 本内容由VALSFER团队原创,版权归属于上海告子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允许禁止盗用任何文字和图片素材,侵权必究。商业用途、投稿或者合作,请联系我们。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